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张从忠
领域: 企业战略  市场营销  领导艺术  其它类别  商业模式 
地点: 江苏 南京
签名: 电商培训模式-世界咖啡与传统企业电商规划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5165
  • 博客访问:5677992

专家文章

(原)经营企业如同做菜 2012-02-29

标签: 跨国公司   制定战略   领袖  

  作者:张从忠老师

  在中国历史上,一共有三大厨神——他们是伊尹、彭祖、易牙。三人中除彭祖是个隐者外,伊尹和易牙都很有政治抱负。伊尹生活在夏朝末年,本是有莘氏家的奴隶,地位卑下。伊尹是个聪明的厨子,是厨房里的哲学家,他很快就发现做饭的道理和治国的道理息息相通。吃的东西没有好坏之别,再好的食材用过度了,也烹不出好吃的东西。所以,大臣辅佐君王和厨子调和五味是一样的道理,都要分清主次,佐料不可夺了菜的滋味,臣子也不可夺了君王的风头。同样,我们与人交往也得分清主次和长幼。

  在聪明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他们总觉得自己见识广博,在很多时候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。事实上,骄傲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因为饱学,而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,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,正是这一难以克服的缺点,使得大多数聪明人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,甚至还可能导致人生的惨败。

  如果天下是一桌盛宴,而君主是一位体恤人心的大厨,那么,高祖刘邦就算得上是一个卓越的厨师长了。刘邦这位“厨师长”有三个非常显著的优点。首先,他知道自己的斤两,能重用比自己强的人,自己也能忍让,而且在下属面前也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行,不怕丢人。因为他是底层无赖出身,打得过就是打,打不过就闪,从来不讲什么面子和荣誉。他虽然身居一支人马的领导者的领导地位,但刘邦却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,不可侵犯的“神坛”之上。

  一、刘邦是出色的大厨

  刘邦称帝后,有一次与韩信谈论诸将能将兵多少。刘邦兴起,问:“你看我能领多少兵呢?”韩信说:“陛下不过能将十万。”刘邦问:“那你能带多少兵?”韩信说:“我是多多益善,越多越好。”刘邦笑了:“你既然多多益善,那为什么却为我所用呢?”韩信回答说:“陛下虽然不善于将兵,却善将将,所以我才为陛下所用。而且陛下的地位,是老天爷授予的,不是人力所能为的。”刘邦听了大喜,他更加知道自己的角色了。

  正因为刘邦有自知之明,所以他很愿意将事务交给专家们去做——他让萧何巩固后方(总后勤部长),他让张良制定战略(总参谋长),他让韩信领军打仗(前敌总指挥)。刘邦本人只负责总揽全局,从不对专家负责的事务加以干涉。

  为了获得人才,他大胆启用自己敌人的部下陈平,并且还让陈平携带4万斤黄金去离间项羽的部下,而且给了这些黄金之后就不闻不问了。陈平是个什么呢人?盗嫂、受金!很多人说他是个贪污受贿之徒,这批黄金他说不准要贪污多少呢!但刘邦不管这些,只问结果不问过程。结果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就被陈平的离间计活活气死了。又比如张良,他也是刘邦过去敌人的谋士,由于刘邦的信任,张良屡屡出谋划策。可以说,没有张良,就没有刘邦的一切。而刘邦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张良。

  但是,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政治家,有自知之明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有知人之明才行。自知之明仅仅能保住自己不出错,知人之明是把手下人才都摆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,从而组建出最佳的组合,挖掘团队最大能量。刘邦权力盛宴中的核心人物是萧何、张良、韩信,这三人被后世称为“楚汉三杰”。如何驾御和领导这三个人,是摆在刘邦面前的最大课题。一般来说,一个系统中最稳定的架构是一个的三角型结构。萧何、张良、韩信三个人就是一稳定的三角:他们是平行的级别,只对最高首长刘邦负责。他们是互相依赖的,工作上有明确的分工,这种分工也形成了互相之间的制约。他们都是专业型人才,性格也不同,三个人不可能联合起来对付刘邦——他们谁也领导不了谁,不可能产生新的领袖。而且,如果圈子中除了领袖,还有一位全面型的二把手作为次级核心的话,那领袖晚上肯定睡不着觉;如果有两个次级核心的话,这两个人很容易联合起来共同谋逆——最高首长很容易成为他们共同的敌人,而三个人联合的难度要大得多;再者,如果没有得力的次级核心和干部,也不行,事情干不成了。作为最高领导,随时要掌握全局,不可能让其中的一股势力发展壮大到威胁其他两人的地步,更不要说威胁自己了。刘邦与“楚汉三杰”的搭配,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千古经典的政治组合。

  三人之间比较超脱的是张良。张良是韩国官宦子弟,其先祖“五世相韩”。韩国被秦灭亡后,张良散尽家财,立志为韩报仇。秦始皇东游时,张良与他找来的大力士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,误中副车。秦始皇大怒,大索天下缉拿张良。后来天下义军四起,张良也拉了一支小股部队,遇见刘邦后就跟随了刘邦。在随后的征战中,在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,刘邦都听从了张良的意见。“夫运筹策帷帐中,决胜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”张良虽然骨子里很有侠气,但长得却很文弱,男生女相——按中国古代相书上的说法是贵人之相。天下平定后甚至闭门不出,修炼黄老之术,刘邦对他最放心。

  相比较之下,萧何就要忍辱负重了。萧何是刘邦的同乡,在楚汉相争之时,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,萧何留在汉中,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,并负责供给粮草兵丁。萧何很善于治国,不久就“汉中大定”,百姓皆乐于为萧何奔走,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很充足。但如此下去,刘邦深恐人心归萧,于己不利,他就托人捎信,探问萧何,称赞他把汉中治理得很好。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,立刻就知道了刘邦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。萧何立刻就将自己的子弟亲属凡是能参军的都送到了刘邦的军前,说是要为汉王平定天下而效力。刘邦一见十分放心,因为汉中既无萧何的族党,也就不会生二心了。这就是跨国公司为何禁止任用亲属,禁止开夫妻店的原因所在。

  三人中间,下场最不好的是韩信。《资治通鉴》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韩信平定齐国之后,派使者到刘邦那里说:“齐国人狡诈多变,容易反叛,而且又临近项羽的楚国,请任命我为齐国的假王来管理他们!”刘邦看了书信之后说:“男子汉大丈夫,要当就当真王,当什么假王啊!”马上就让张良带着印信封韩信为齐王了。为了不让韩信反叛,刘邦不得不忍,不得不接受韩信的要挟,最终他让皇后吕雉杀了韩信。

  在笼络人心和团结兄弟方面,刘邦也是一流专家。对于萧何、张良、陈平等这班人,他采用言听计从,放手使用,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。但对于黥布、彭越等辈,刘邦是采用利诱的策略。黥布是盗贼出身,也是刘邦的敌人项羽麾下的大将,能征善战。项羽灭了秦王朝之后,封黥布为九江王,他嫌地盘小,不大满意,于是他投奔到刘邦这边。刘邦这家伙,无赖惯了,黥布拜见他的时候,他竟然高坐床上一边洗脚一边接见黥布。黥布退出来之后,又气又悔,差点羞愧得自杀。然而等到黥布回到自己的住处一看,却又大喜过望。原来刘邦这人很慷慨,对部下的赏赐从不吝惜。黥布住处的宫室、饮食、从官,其待遇竟然和刘邦本人一模一样。黥布这才觉得跟着刘邦混有前途,愿意效忠于他。

  不仅对黥布如此,刘邦对手下的其他人也同样慷慨,甚至超过对方的期望——封疆裂土,毫不吝啬。反正天下不是他刘家的,给出去的也都是抢来的,所以不用心疼。因此刘邦的部下对他都很忠心,愿意为他效死力。这就是韩信所说的“逐利之徒以夺天下”,韩信说,刘邦的部下都是些争名逐利的小人,没有几个君子。但对于刘邦来说,君子也好,小人也好,只要能为他所用,就都是好的。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,都只是普通人,都是为了利益而来的。他们没有什么青史留名的雄心壮志,也懒得理会自己的主子究竟是什么人,考虑的仅仅是自己的实在利益。比如,荷包里多了多少钱,手里有了多少权。他们的境界不高,但人数众多,力量强大。得到这批人的帮助,才是最最主要的。

  韩信在分析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差别时就说过:项羽英猛威武,骁勇善战,一旦发起怒来,数千人都挡他不住,而且他为人仁慈,谦恭下士,别人生病的时候,项羽“涕泣分食”,很得人心。在这一点上,刘邦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项羽的。然而项羽却非常吝啬,有功当封爵的人,项羽能把官印玩弄得残缺了,也舍不得赐给人家。而刘邦则不然,“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因以与之,与天下同其利”。谁打下来就是谁的,自然人人争先。彭城之战后,刘邦说:我拿函谷关东面的地区来封赏,谁能够和我共建功业?可见其慷慨大方!俗话说得好,重赏之下必有勇夫!结果刘邦一悬赏,黥布就立刻来归降,彭越紧跟其后。这两个人再加上一个韩信,逼得项羽打了东面又打西面,顾得上前方顾不上后方,虽然他盖世英豪所向无敌,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,最终被拖得筋疲力尽一败涂地。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,就是因为刘邦舍得封疆裂土,得到了韩信等人的帮助,而项羽吝啬不肯放权,结果手底下无人可用,不得不独自作战的缘故。

  刘邦临死前,皇后吕雉问他:“您驾崩后,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,谁可以取代他?”刘邦回答说:“曹参可以当相国。”吕雉又问:“要是曹参也去世了呢?”刘邦说:“可以用王陵。只是需要陈平辅佐他。陈平才智是够了,却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。周勃重厚少文,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然是他,可以任命他为太尉掌管兵权。”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正如他所料。萧何死后曹参为相国,萧规曹随,与民生息,天下传为美谈。紧接着诸吕擅权,危及刘家天下,正是依靠陈平、周勃等人的力量才得以挽救。刘邦出身底层,自己没有大本事,那么我就用有本事的人。于是刘邦搭起了台子,让大家唱戏。而且,刘邦抓大放小,大家尽情表演好了,具体的事物刘邦并不过问,在打天下的时候,也基本上做到了用人不疑,这样做刘邦的政治班底就很稳定了。在刘邦周围,有一个优秀人才组合成的圈子和班子,而项羽则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,部下的才能基本上被他个人的光环所掩盖了。所以说,政治家不可能搞个人英雄主义,他必须以自己为核心,画出一个美妙而稳固的圈子来,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。然后,驱使着这个集团军抗衡、蚕食、消灭各种异己力量,最终的大一统,就是一个巨大的圈子。可见,刘邦还真的一个是知人善任的厨师长。

  二、大厨懂得食客的心

  话说伊尹在小小的灶台边,一面总结烹饪的经验,一面参悟为人之道、君臣之道、治世之道,伊尹的脑子确实好使,很快他便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治国之学。伊尹也是个自我推销的高手,他利用给商汤介绍烹饪经验的机会,对商汤大讲治天下的智慧,听得商汤是如坠云雾,从此这位一国之君开始对这个厨子刮目相看了。

  伊尹告诉商汤,被人们当做美味的,一共只有三种动物:在水里生活的会有腥味,吃肉的会有臊味,吃草的则带着膻味。但只要烹调得好,这腥、臊、膻三种难闻的味道就不会影响到这三种动物的美味。至于这烹调的秘密,主要就在水、火、味的掌握上。一个好厨子要通过掌握火的规律,将腥、臊、膻变得香喷喷的;一个好厨子要善用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多种调料进行搭配组合,这几种调料放置的先后次序、用量大小也都很有奥妙。

  另外,在做饭的时候,厨子要边观察食物在锅中的变化,边把握火候和调料的搭配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出久而不败、熟而不烂、甜而恰当、酸而不猛、咸而不涩、辛而不刺激、淡而不寡、肥而不腻的上好菜肴。商汤听罢伊尹的这番话,食欲大增。

  于是,伊尹背上锅陪着商汤打猎,他拿出了平生的烹调绝学,向商汤历数天下美味,他在做菜的时候又巧妙地暗示商汤——如果你想将全天下好吃的都装进你商汤的锅里,你就必须成为天子。要想成为天子,就必须施仁政。伊尹并没有向商汤就“何为仁政”展开议论,这次见面,他的目的是逗引商汤的霸业之心,他想要商汤知道,在有莘氏的厨房里,还藏着伊尹这样的治世奇才。不知不觉间,“天子可以吃世间至美之肴”已成了商汤谋取霸业的动机之一。有时候,人追求权力,无外乎是追求美食、美人、美名,仅此而已!商汤希望将伊尹留在身边,有伊尹在,既不愁没有好东西吃,又可方便自己展开霸业。通过和伊尹的短暂交谈,商汤也察觉到伊尹的雄心抱负和呼之欲出的治国才干。

  在当时,商国的贵族和百姓都非常敬重鬼神,商汤决定借助“鬼神”的力量,来提拔伊尹。于是,商汤在宗庙里高调地为伊尹举行仪式,让人们相信任命伊尹是受天命所托,仪式进行得非常成功,第二天商汤就顺利地将伊尹任命为阿衡(宰相),做自己的左膀右臂。

  有了伊尹,商汤如虎添翼,做天子的信心也跟着大增。伊尹曾对商汤说,“仁”是天子的特质,商汤显然将这句话记在了心里。一次,商汤外出,看到老百姓张网捕鸟,这个好吃的汉子突然仁心大发,他说你们向四面张网实在是太残忍了。他告诉老百姓,应该“网开一面”,去掉三面的网,只留下中间的那个,让飞禽走兽有逃生的机会,而那些直扑在中间那扇网上的鸟,才是命中注定该死的鸟。这个故事很快被传开,商汤在人们心中树立起“仁义”的形象,并且从诸侯到百姓都在念叨,“商汤待野兽尚如此仁慈,他待人应该也不会坏不到哪里去。”与此同时,奴隶出身的伊尹非常清楚平民百姓的真实境况,也十分明白人心向背会对一个王朝起到怎样重要的影响。不知道是伊尹配合商汤的仁爱,还是商汤听了伊尹的话,商汤竟然走起仁爱路线。人们开始对商汤交口称赞。因为“仁政”是天下最高的声誉,而牢固的声誉可以自动夸大领导者的实力,也可以为领导者营造一个光环,让周围的人逐渐产生敬畏之心。无论何时何地,领导者的声誉都会有先入为主的功效,可以帮助他抢先一步在人的心中占领一个位置,在他到达现场之前,大量工作他的声誉就已经为他完成了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——口碑效应。

  治国如做菜,做菜的时候,火猛了菜会烧糊,火弱了菜又做不熟。治国的时候,政策猛了,百姓受不了,政策松了,国家又发展不起来。伊尹从一开始就清楚要审慎把握治国的火候。做菜要耐心、细心,不可操之过急,实现霸业同样也需要耐心、细心,要沉住气等待最佳时机。做菜要对食材了解通透,并根据食材的具体情况,调火候,放调料。举大事则需要认准形势,根据形势,制定策略,展开行动。

  如果说仁爱可以得天下的话,那么夏桀走的就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。夏桀显然没有领会治国和烹饪的道理。他暴戾、贪婪,以强硬的姿态对待他的百姓,他听不进臣子的逆耳忠言,也受不了百姓的埋怨,他对待忠言和埋怨的办法,就是封杀堵截。夏桀治国,就像一个对厨艺一无所知的人做菜,他粗暴地对待每一味食材,一味地大火重料,还不许别人说做出来的菜不好吃。伊尹十分明白,夏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了。人们在对菜肴忍无可忍时就会辞掉厨子,人们在对国君忍无可忍时,也会废掉国君。

  一切准备就绪后,伊尹和商汤并没有直接对夏发动猛攻,在夏的属国中,有心取代夏桀的不止商汤一个,如果商汤直接攻击夏,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。因此,伊尹和商汤决心利用“方伯”的身份,和那些支持自己的夏属国联合,征讨那些支持夏桀的属国,间接地摧毁夏桀的统治力量。在夏桀和商汤的地盘之间,有葛、韦、顾、昆吾几国,其国君都是夏桀的亲信。商汤要推倒夏,必须先铲平这几个国家。做菜下调料有先后之分,讨伐敌对国同样如此,伊尹很快列好了一个征讨次序,要商汤按照由近及远、由弱及强的次序,攻打那些甘做夏桀羽翼的国家。

  商汤听取了伊尹的意见,没过多久,雄赳赳的商汤大军就聚集到葛的城下,葛就在商的都城附近,实力甚小,在商面前毫无招架之力。商汤征讨葛的理由是,葛不祭祀祖先,破坏了礼法。这个理由在当时确有一定的号召力。商汤很聪明,哪怕是征战之中,也不忘秉持仁义之道。商汤让人给葛的百姓送去食物,又命人帮助葛的百姓耕种。他使葛的百姓相信,商汤并不是针对葛的民众发动战争。与此相反,葛的统治者葛伯,就有些不明智了。葛伯被商汤激怒了,他命人从民众手里抢回商汤送予的食物,那些不肯交出食物的,格杀勿论,包括儿童。百姓是最现实的,葛的人很快就在商汤和葛伯间做出了选择,商汤没费多大力气就打下了葛。之后,韦、顾、昆吾也相继被商汤所灭。

  厨师在呈上一盘菜之前,都会亲自尝一下菜的味道,看咸淡是否合适,而商汤推翻夏朝同样需要类似的试探。几个地盘占下来以后,商的实力变大了,商汤曾想趁热打铁一举将夏桀拿下。但伊尹却不这样认为,而是建议商汤不要去向夏桀上贡,以便刺探夏桀和其他诸侯的反应。商汤答应了。不进贡就意味着不臣服,见商没有按时进贡,夏桀果然火冒三丈,他当即向属国发去命令,要它们速速调集兵力讨伐商汤。伊尹见此,忙要商汤向夏桀谢罪,夏桀知道在这个时候真打起来自己也未必占到便宜,便接受了商汤的谢罪。这样一来,那些尚拿不准主意是否要继续跟随夏桀的诸国,便清楚了夏的虚弱。良禽择木而栖,第二年,商汤依然没有向夏桀上贡,夏桀再想调集各路诸侯讨伐商汤,就已经没有人响应了。就这样,商汤一举扳倒了夏桀的王朝,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——商朝。伊尹在商朝建立的过程中功不可没,他将“以烹饪之道治国”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  当商汤坐在了天子的宝座上,伊尹也成了德高望重的宰相。做了宰相后,伊尹的治国才干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,整个商王朝都成了伊尹的“大厨房”,他权衡利弊、宽猛相济、审时度势,一如在厨房里选择食材、搭配调料、把握火候。伊尹成就了商汤,商汤得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君主之一。在和伊尹共同开创霸业的日子里,喜欢美食的商汤似乎也领略到了“治国如同做菜”的道理。商汤也成就了伊尹,他将伊尹由一个普通奴隶一举被提拔为国家重臣,本身就显示出非凡的气度,而在霸业已成后,商汤也没有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,他一如既往地信赖伊尹,仰仗伊尹。一个好食客需要有开阔的胸怀,才能尝遍八方美食,一个好的治国者也必须有开阔的胸怀,容纳各式各样的人才。

  伊尹是大厨出身,一个出色的大厨懂得主动体会食客的心情。一个好的政治家不一定要烧得一手好菜,但他必须要像厨师体会食客心情那样,细心地体恤民意。好厨子的心里总装着食客,好君王的心里总放着百姓,好领导的心里也得装着自己的顾客和下属。因为,天下就是一桌庞大的宴席,君主和臣子就是大厨,他们这个团队的主要目标就是让“人民”这个食客吃饱、吃好,如果大厨和他的团队一起将食客的东西占为己有,那么,食客们就肯定会赶走这个厨子和他的团队。同理,与国家治理一样,企业员工吃饱、吃好,企业方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。这对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或一国之君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  2012年2月22日南京

推荐
电商培训模式-世界咖啡与传统企业电商规划
类别:总裁故事 |   浏览数(5835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