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: | 肖阳 | |
领域: |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| |
地点: | 北京 海淀 | |
签名: |
- 博客等级:
- 博客积分:215
- 博客访问:716106
刘新华先生的《一线高手二线失足》引发国内如此多的争论,让人始料不及。 先有传飞兄愤然而起,为一线高手、一线企业鸣不平;后有焕民兄重新诠释“高手”,一针见血地指出:不成为企业家就谈不上是真正的高手。 立论的、驳论的,都是才思敏捷、神采飞扬,立意高远宛如天外飞仙。 只不过这场“口水仗”打得却实在是冤枉,聪明人之间但有争论,无非两大原因,一是定义不同,二是前提不清。 比如在定义方面,就有两个关键词要搞清楚,一个是“高手”、另一个则是“失足”。对于前者,焕民兄已有宏论,笔者不必狗尾续貂。但对于后者,恐怕仍是模糊不清。 实现不了二线企业一厢情愿的“宏伟目标”就一定是失足吗? 短期业绩增长不大,但管理水平有了明显飞跃,这也算失足吗? 失足由谁来界定? 失足与否的界线又在哪里? 除去这种定义上的残缺外,争议的前提恐怕也要探讨个明白才是,那就是在什么情况下,一线高手会在二线失足? 失足完全是高手自身的责任吗? 二线企业及其老板在其中又应该如何检讨和反思呢? 趁三位营销高手在论战的舞台上你来我往、刀光剑影之际,我们无妨绕到后台去,探查一下一线高手二线失足背后的真象。
战略失足----真高手背上的暗伤(一级)
“高手”有真假之分,这是裘千丈与裘千仞的区别。 不是水上飘的脚下就有真功夫,你看他凌波微步、款款而来,没准只是水里有打好了的木桩。 假高手早晚会死得很难看,这个先不去管他。但即使是保质保量、童叟无欺的顶尖高手常常也会阴沟翻船,这才是真正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方。 说穿了,倒也简单,那就是错误的企业战略结果了高手的性命。 二线企业之所以滞留于二线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略还不完善。 凭借着某一突出长板,或是孤峰效应,二线企业可以发展起来,但往往很难真正壮大。 战略上常见的毛病有两种,一是目标不实际,动不动就要进世界500强;二是资源不匹配,给你一毛钱非让你买个大饼回来。 只要遭遇到此类左倾激进战略,总会让高手进退失据、手足无措。 买是买不回来了,抢倒还差不多。 于是动作变形、急功近利,摊子铺得很大,隐患埋得很多,直到所有地雷分别爆炸。 归根结底还是二线企业对自身和环境缺乏准确判断。 高手“空降”之后,往往也会染上这种“病毒基因”,有时甚至是明知山有虎,却也不得不赤手虎山行。 其实,市场是最公正的。企业在等号左边投入了什么样的资源,在等号右边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出结果。 战略就是管这种事的。 总不会生产线这边不投入猪肉,生产线那边就出火腿肠吧? 笔者曾见过这样的二线企业,当其人才储备明显不足、激励政策保守落后、产品渠道尚未整合、资金投入后继无力之时,就立下“宏伟志向”—-年销售增长一定要超过100%,如果哪年订了个80%,老板都恨得不行。 此时,引进的高手成为了企业仅有的“猪肉”(抑或是肉猪),赶这一头进去,那边就要吡哩啪啦地掉出无穷无尽的火腿肠。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? 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,脱离实际的企业战略是一支暗箭,即使有金钟罩、铁布衫的横练功夫,它也会在无声无息间射中你背后的死穴。
战术失足----假高手天生的残疾(一级)
企业战略上的事,高手的发言权并不大。 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,因为战略是二线企业老板的“禁脔”,早在引进高手之前,也许就已经成型了。 况且,空降来的高手毕竟还是外人,不论多么位高权重,往往也只是个高级执行者的角色,有时根本就被屏蔽在战略制订之外。 所以,因战略而失足其实并不能责怪高手本身。 但真正的高手必定可以决定自身表现,如果连战术上都漏洞百出,那么只能证明高手的身份是掺了水的,原本就是个西贝货。 这种假高手如何识别? 刘新华先生在《一线高手二线失足》原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。 总结为一句话,就是不懂“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”的,都有冒充高手的嫌疑。 只不过,二线企业拿着这么多条款一一去检验高手真假,还是显得比较麻烦。 更简便的方法是,看看“高手”的成长轨迹。 假高手们之所以在一线企业行,在二线企业就不行,究其本源还是功力不够。 管理学中有一个“一万小时效应”: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,每天工作8小时,每周5天是40小时,那么必须达到整整5年的时间,才能达到一万小时的基本量。 换言之,假高手们最缺乏的就是必要的成长经历。 他们并不是从小企业、中型企业、二线企业、一线企业,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。有飞机大炮时,打仗还算有模有样,一旦换成小米加步枪,或是不习惯的兵器,就只有举手投降的份儿了。 这些只能大不能小、只会飞不会跑的“瘸腿”高手们,基本上都属于天生残疾。战术缺失、金鸡独立。不管站得多高,换个环境都是一推就倒。 从这一点来说,假高手们更类似于催熟的果实,表面看也是又大又红,但二线企业一旦“咬上”一口,就会别有一番忧愁在心头。 二线企业必须明白的是,高手也在不断进行市场细分。 这种细分,不但按行业,而且更是按企业规模与不同发展阶段。 教得好大学的教授,未必在中学就是最受欢迎的老师。 打阵地战的专家,也许在游击战中就被人生擒活捉。
从失足到失身(一级)
这样一归类,结论就会清晰很多。 真高手们往往死在企业战略上,而假高手们则多死在个人技战术水平上。 只不过,一次失足并不可怕。可怕的是,多次失足,反复在同一地方跌倒,就是不知悔改,也不知其所以然。 这样,就不只是失足了,很可能还会失身。 失足事小,失身事大。如果在二线企业长此以往下去,就会迷失自己、一蹶不振,导致每况愈下,从此销声匿迹,成为后人追忆的“古老”传说。 那才是真正的遗憾。 套用焕民兄的语式----“从高手到高人是一种成长”,那么,“从失足到失身,则是个人的一种沉沦”。 高手们应该意识到,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,战略选择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。 对于真正的高手,“改嫁”时找到合适的平台至关重要。 二线企业规模固然可以小一起,但基本的条件一个都不能少。 这一点可以学学躬耕南阳的诸葛孔明,不是谁给的钱多就跟谁,要关注未来主公的为人、志向、胸怀,要关注加盟团队的管理基础、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。 甚至在出山之前,在战略上就要达成基本共识。 拿出你三分天下的规划来,看看大家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。 而在正式入伙之后,也要争取到战略上的控制权或至少是参谋权、建议权,否则就很有可能成为傀儡与牺牲品。 而对于那些假高手来说,知其雄守其雌更为重要。要了解自己干得了什么,干不了什么。 到二线企业去,固然可以把自己在一线企业积累的名声与地位(势能),转化成最少翻几倍的收入(动能),但这种能量转化同样要付出代价。 这就是,一旦转化开始,就往往不可回头。 做得不好就会动能、势能俱失,从此籍籍无名、了此残生。 如果想明白了这两点,那么无论是真假高手,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归宿,从而在自己人生最擅长的舞台上,做一个快乐的舞者。
太想成为天下第一的人,很容易把自己变成“东方不败”。 二线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,虽然是等不起的,但也是急不得的。 相比一线企业,二线企业欠缺的地方有很多,突出表现是在战略布局与运筹上,这决不是引进一、两个高手,得到一个空降兵团队,就能马上跨越的门槛。 当引进高级人才失误时,会打破企业原有的生态平衡,引发内耗冲突,让企业很受伤、老板很迷茫。 市场上“高手”很多,有些人就是利用二线企业见不够多、识不够广的暂时缺陷,把自己包装成高手形象,甚至掩盖自己在一线企业混不下去的真相,到你那里兑换一些“残值”。 很多二线企业老板很愿意为此买单。他们并不知道,那些把自己“说服”了的“高手”,其实根本没能力“说服”市场。 他也不懂,但比你懂就行。 古语讲,这叫“君子可欺之以方”。 当然,也有一些二线企业是报着“千金买马骨”的信念,一时买不到真正的千里马也没关系,只要总是求贤若渴,千里马肯定会越来越多。 我们祝愿这样的二线企业,能通过这场《一线高手二线失足》的论战,了解更多引进人才的必要规律与法则;我们也希望当千里马真正到来时,二线企业能够为他们打开枷锁、插上翅膀,让高手们天马行空、自在飞翔! 中国营销策略与渠道建设导师 |
一共有 0 条评论
发表评论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